2)第7章 冷饮作坊_重返1998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那就这么说定了。”

  半上午的功夫,电话的响声不断,江洋干脆搬个小板凳坐在报亭旁边守着。

  除了莲花乡以外,还有隔壁红鹰镇和池水乡的电话。

  有批发部的,也有农家自营的小卖部。

  他们都听到了这个消息。

  只需要一点押金,便能无成本做买卖。

  这件事谁都想干。

  不一定是小卖部,农村的老头老太太也可以在村里干。

  拿着冷饮换粮食么!

  换一斤来,就净赚1分钱!

  这活太抢手!

  江洋边接电话,边把这些人的信息和需求记录下来。

  按照他的思路,每个乡镇只需要找到一个靠谱的代表就可以了。只需要把利润空间多留出一部分,自己可以省出不少心思。

  这就像是代理一样,一层层的更加方便管理和利润的把控。

  直到半上午,电话总算消停了许多。

  这个年代的人打电话办事,一般都选择早上8点到10点的黄金时间。

  更像是一种默契。

  江洋把笔记本上记录的内容大概梳理了一遍。

  短短一个小时,接到了近20个电话。

  所有的订单加在一起,超过2万瓶。

  按照每瓶收取1毛钱押金来看,自己手上即将拥有2000元的现金流。

  如果把这2万瓶换成玉米来算的话,卖给粮购站每斤3毛,那就是6000元钱。

  抛去每瓶5分钱的成本以及各种杂项提成,净利润最少4000元。

  算到这里,江洋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随着订单量的提升,冷饮生产成了个重大的难题。

  周浩那种家里的小作坊,加班生产个千儿八百瓶还能将就,要是每天上万的量,是绝对不现实的。

  并且这种生意小打小闹的做一做也还行,一旦步入正轨,赚了钱了,麻烦也就找上门了。

  先不说同行会效仿,单单食品安全这一关就过不去。

  一旦有人举报,相关部门肯定会查到头上来。

  见业务电话差不多了,江洋随后拿出昨天周浩留给自己的电话号码拨了过去。

  “谁啊!”

  电话那头的声音暴躁如斯,吓得江洋把听筒拿开老远。

  “我,江洋。”

  周浩的声音瞬间温和下来:“江哥!是你啊,哈哈,不好意思啊,刚睡醒,起床气。”

  江洋并未在意,开口道:“你那里的生产条件怎么样,我想去看看。”

  周浩马上回应道:“没问题,我给你说地址,你记一下。”

  挂了电话,报亭老板头也不抬的道:“纸笔两毛,电话费三块二!”

  江洋甩手就是一张五元的钞票拍在了桌子上。

  “不用找了!”

  ……

  石山县根据方向,分别划分成了东西南北四关。

  东关有座桥,名曰闸门桥。

  桥下是护城河,每到雨季,护城河的河水会顺着闸门桥呼啦啦的往外流。

  闸门桥的北部是一排排的自建房,一水的二层小楼。

  地是人们自己买下的,小楼也是自己花钱盖的,户口自然也是石山县的城镇户口。

  江洋骑着二八大杠,沿着闸门桥的柏油路一直往下走,旁边是哗哗的护城河,飘荡着淡淡的鱼腥味。

  一路上的回头率也是挺高。

  这年头,老凤凰的二八大杠已经快被淘汰了,这种老掉牙的物件,只有上岁数的老大爷上街买菜才会骑。

  像是江洋这样的年轻人,都会骑那种没有前杠,戴篮子有铃铛那种新款的自行车。

  按照周浩给的地址,穿过一个小石板路,进了胡同左转第二家便是了。

  自行车飞快的驶过,胡同里的青石板咕咚咚的响声一片。

  青石板下是挨家挨户的下水道,发出阵阵的臭味。

  红铁门,门口两座石狮子。

  江洋刚把自行车停下,周浩穿着裤衩背心一把拉开了门。

  二层小楼,独门独院。

  院子里有银杏树,足有两层楼那么高。

  一条大黑狗呲牙咧嘴的汪汪叫,被zhou浩训斥了两句,便趴在那里不作声了。

  江洋推车自行车进到院子里,有冷饮果汁的味道铺面而来。

  楼上叮当作响,应该就是周浩家里的作坊了。

  请收藏:https://m.quge2.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