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95章 翻倍粮价再次暴涨_大明:我帮老婆做女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若是缺粮太狠,又不能从外地获得足够补给,恐怕会出现有钱也无粮可买的情况。”

  听此言,其余六位阁臣都紧皱起眉头,朱媺娖也是如此。

  她问:“能说说如今粮价上涨的具体情况吗?”

  张有誉道:“我大明在太祖时期,粮价最便宜,洪武二十八年时,一两银可购米两石。

  但从永乐年间开始,粮价便开始缓缓上涨,至先帝在位时,以松江府为例,正常年景一石米也要银一两二钱至一两四钱。

  若当地或产粮地遇中小灾害减产,一石米价可上浮至银二两左右。

  但若是多省都遇到灾害,粮食普遍减产,引发大饥荒,粮价便涨得更猛。

  如崇祯十五年,松江府米价便涨到了每石三两六钱银子。”

  说到这里,张有誉顿了顿。

  他瞅了眼朱媺娖,大约是怕朱媺娖不理解这个例子的全部含义,便又道:“松江府百姓虽然多种桑,但良田也不少,又处于长江下游,据有江海航运之利。

  故而,松江府粮价相较于我大明各地粮价,一般情况下都是排在中间位置的。

  崇祯十五年,松江府粮价尚且涨了三倍之多,可知其他缺粮之地粮价上涨得必然更厉害···”

  朱媺娖听得有点着急,于是直问:“如今南京城内粮价多少?”

  张有誉犹豫了下,道:“今一石米已涨价至四两二钱。”

  “什么?!”

  朱媺娖终究年少,养气功夫不够,听了不禁震惊地站了起来。

  随即她就不禁环视几位阁臣,怒道:“南京粮价竟已超过正常粮价三倍,为何没一个人告诉朕?!”

  朱媺娖此时不禁怪马士英等南京大臣,甚至还有点怪红娘子等她的嫡系人马。

  红娘子在四月下旬进的南京,到她入主南京这期间,禁卫军还曾负责赈济城外流民,不可能不知道粮价高涨的事。

  怎么就没人告诉她?

  难道都认为这是小事,不值得告诉她吗?

  张有誉算是直面朱媺娖的愤怒,吓得连忙躬身,解释道:“陛下,臣重掌户部不足半月,诸事纷杂,也是最近才注意到粮价问题。

  另外,南京粮价实非突然涨到如此高的地步——据臣了解,自崇祯十五年粮价暴涨后,南直隶各地米价就未曾跌到二两一石以下。”

  这时,马士英站起来作揖,跟着解释,“陛下,前些年北方连年大灾,又兵祸连绵,各地粮食歉收乃至绝收已成为寻常事。

  而在前两年,我大明最为依赖的产粮地湖广、四川也接连遭遇大兵灾。

  至于浙江、江西、福建、两广亦是各类天灾不断,兵祸迭起。

  这般情况下,各地粮价便一直没能降下来,一石米二两以上已成为寻常事,粮荒时超过三两也是不稀奇的。

  至于涨到四两以上,却是前段时间才涨上去的···此确属臣等不查,还请陛下恕罪!”

  朱媺娖气到不想说话了。

  这马士英说是让她恕罪,可前面一番话全都是在推卸责任。

  另一边,郝光明倒是没怎么气——大约是因为朱媺娖是主人翁心态,而他则是游戏心态吧。

  同时,作为一个局外人,他对这事也看得更明白透彻。

  于是通过蓝牙耳机道:“别生气了,气也解决不了问题。

  张有誉、马士英所说也并非虚言,你们那边的粮价确实可能暴涨好几年了。

  当然,米价一石涨到四两以上属于‘再创新高’了,这些人在弘光朝忙着党争,到你这儿来又忙着组建新朝廷、你的登基大典等其他事情,没注意到粮价再次猛涨并不奇怪。

  不过要说责任最大的,应该是前任户部尚书王铎,但他已经被你斩首了。”

  听了郝光明这番话,再想到已被斩首的王铎,朱媺娖确实气消了些。

  不过,她平抑怒气的主要原因却是郝光明的第一句话:事情到了这一步,她生气也没用了,需要做的是解决问题。

  所以,该怎么尽快平抑各地的粮价?

  即便无法平抑“成为常态的一石二两”,也该设法让粮价降下来一些吧?

  请收藏:https://m.quge2.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