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79章 无名河_我比崇祯大一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79章无名河

  二百多人打井、打铁,剩下的劳动力怎么办?

  一部分人干活儿一部分人闲着会让大家觉得不公平,接下来就没法管理了。

  黄毅当然要尽可能做到基本公平。

  所有人都得训练战斗技能,大家都要参加集体劳动。

  天寒地冻没法开荒不影响伐木、开采石灰石。

  此时有闲工夫,当然要大量储备来年建房的木料,烧制水泥、石灰的原料。

  黄毅早就想好了,忙过春耕就发动至少一半十岁以上的男子修建石灰窑、水泥厂。

  生产出水泥后使用防腐处理过的竹条代替钢筋修筑混凝土水坝、城墙,省时省力而且节约造价、提升了坚固度。

  竹筋增加混凝土的强度是经过后世验证的,肯定比不上钢筋,但是性价比高。

  况且此时大明的钢铁价格如果按照后世对应白银的比例,简直是天价,修城墙、水坝根本用不起。

  在没有获得坚固城堡的情况下,必须小心翼翼严加防范。

  遭遇敌人袭击之时肯定会利用地形周旋,踏遍这里的每一个山头很有必要,况且黄毅反正要苦练马术。

  他来到根据地的第二天就出来查看地形,身边跟着黄大勇,章东、虎啸川三人。

  之所以喜欢带着章东,是因为这个少年语言天赋特别强,蒙古语、女真语、以及北方的好几种汉语方言都能听得懂,并且能说。

  现如今章东的普通话学得最好,汉语拼音基本上掌握了,口音简直跟黄毅差不多。

  黄毅四个人是沿着冰冻的河道往上游走。

  夏天通往这个盆地有三处山口,冬天会多出两个,就是那条发源于大山深处不知名河流的进口和出口。

  黄毅不知道这条河的名字,也不知道二零二一年这条河是不是还存在。

  干脆给起了个名字“无名河”。

  黄毅往“无名河”上游走的目的是看看河道,想着是不是能够修个水坝控制水量,以便于建造水利机械。

  还有一条更加重要,明末的自然灾害频发导致收成锐减,引发饥饿,造成活不下去的农民造反。

  天灾未必不可抗拒,明末最大的灾其实是兵灾。

  刀兵四起烽火连天,谁还能够去修建水利设施?没有安定的环境,谁能安心挑水、施肥伺候庄稼?

  因此三分天灾会因为兵灾被无限放大,最后演变成颗粒无收。

  燕山山脉的雪水、泉水、雨水汇流成“无名河”,在张家口西北、东北形成了好几片湿地。

  黄毅想着通过小流域治理确保自己带着汉民开垦出来的田亩旱涝保收。

  建造水坝蓄水很有必要。

  黄毅用望远镜观察之时无意中发现了两个衣衫褴褛的人。

  上一次去张家口时登高搜索,就多次发现过山民,并不奇怪。

  这一次有了时间,黄毅决定跟山民接触,在有可能的情况下把方圆五十里内的山民也组织

  请收藏:https://m.quge2.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