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四十三章 科学与《science》_我的科学时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多和陈寅恪等好友聊了聊对国家和民族的事情。

  胡适点头,目光看向其余编委:“大家还有其他意见吗?”

  众人纷纷摇头。

  “那就照德潜的意见办,撞稿便撞稿吧,为了我中华,牺牲学报一点名气不算什么,望张三先生呕心沥血之作,能推广全国,使之为我中华工业机械之标准。”胡适放下还未燃尽的香烟,站了起来,正声道。

  谷/span众人起身站立,郑重点头。

  “没想到张三先生会一稿多投,害得我以为本期学报会成为全国第一,哈哈,过两天去找友三兄聊聊,看看是他们清华先收到稿子,还是我们北大先收到稿子。”正事谈完,胡适笑了起来,打趣道。

  钱玄同微笑点头:“是的,昨天我还和友三兄聊天,没想到他们藏得这么深。”

  ……

  学术期刊领域的两家顶级学术期刊,极为默契的忽略‘撞稿’这件事,最新一期的学报期刊仍旧在发酵之中。

  沪市,《科学》杂志。

  民国时期的《科学》杂志,属于综合性学术期刊,涵盖多个学科和领域,隶属于中华科学社,由任鸿隽、赵元任、秉志、杨铨等早期中华留学生回国创办,其核心运行模式完全参照大洋彼岸的美国科学促进会辖下杂志——科学。

  是的,没有看错,《科学》和后世鼎鼎大名的《science》,这是学术期刊领域的李逵和李鬼。

  在国内,《科学》杂志的影响力和地位,毫无疑问站在学术期刊金字塔最顶端,丝毫不亚于清北学报,绝大多数的科学论文和研究成果,都会投稿科学,一旦过稿,那便意味着名气和荣誉。

  而中华科学社,乃是民国时期民间规模最大和技术最雄厚的综合性科学研究团体,中华第一部无线对话机便由中华科学社研究而成。

  当然,无论是中华科学社,还是《科学》,与美国科学促进会和《science》之间还是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全球范围内只认爱迪生同学创办的《science》,而不是任鸿隽等人创办的《科学》。

  此时,《科学》杂志编辑部内,主编赵元任正在头疼一件事。

  “确认了吗?”赵元任弹了弹烟头,眼睛有些血丝,询问道。

  “经北平支会、天津支会确认,北大学报和清华学报最新发行的期刊,核心内容和我们即将出版的第四期杂志一模一样,北大学报取名《民国机械制图》、清华学报取名《中华机械制图》。”立于旁边的助手打开文件,正声报告道。

  听到报告,赵元任眉宇微皱,脑海陷入思索。

  助手安静不语,静静等候。

  不久之前,科学杂志收到来自于平安里邮局寄来的制图原稿,身为主编的赵元任敏锐察觉到了这份稿子的重要性,采用前期保密的手段,准备在《科学》第四期发行。

  然而,《科学》发行日期一般在四月十五日左右。

  原本极为期待今年第四期杂志的赵元任,现在只感觉到……尴尬和头疼。

  两家学术期刊撞稿,本就尴尬,结果这他娘的直接撞了三家。

  情况能不能再尴尬点?

  重要的是,《科学》杂志第四期落后于前两家,等下个星期发行日子,读者一看,还以为《科学》抄袭清北学报的核心内容。

  学术抄袭,这种行为的严重性,远超任何情况,乃是学术领域的大忌讳,仅次于抢占他人成果。

  “第四期按时出版,不过,我写封信告知广大读者,加印在第四期前面。”良久,赵元任思考完毕,放下香烟,向一旁的助手说道。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赵元任做不到撤稿,所以……干脆不管。

  当然,为了避免学术抄袭的嫌疑,他得告知基本情况。

  “是。”年轻助手转身离去。

  ……

  北平城,东交民巷,日本馆。

  “掘越君,近来玩的如何?”馆内阳台,设有食宴,身穿淡灰色精致羽织的土肥原贤二,跪在左侧,手握一瓶清酒,缓缓斟满,面含和蔼的微笑,向坐在对面的掘越二郎关心道。

  请收藏:https://m.quge2.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