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507章 必然选择_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近举事,短时间内连攻诸城、连云港、扬州、泗洪、蚌埠等地的王伦军最多时也就二百余人。他觉得宋朝禁军战斗力比不上辽国和西夏,但也绝不是王伦这等草寇可以对抗的,就是一百个换一个也能将其耗死。且在没有专业器械的情况下,兵力再多也很难攻下城池,别说是几百号人,就算几千上万人想打下工事完备的城池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再看看当时地方官员们怎么应对的,他们想出了一个绝妙的点子:“论军中富民出金帛,市牛酒,使人迎劳且厚遗之。”事情传到开封宋仁宗气的暴跳如雷,不抵抗也就算了,还敲锣打鼓去劳军。朝廷的意思是要把这些官员斩首示众。

  但朝臣范仲淹强烈反对,他认为地方官府没有军队,如果坚持抵抗激怒了叛军杀戮城中无辜民众怎么办?所以不应处分。好高大上的理由,估计现代分分钟钟就让其成了网红,而此先例一开当然会引起各地纷纷效仿。

  所以宋朝民间举兵后转战各地的场景大致是这样的,每到一座城市当地官员已经笑脸相迎等候门外,粮食补给、酒肉、金银珠宝乃至歌舞娱乐也早早筹备好了,些许财物不成敬意,英雄笑纳,酒足饭饱之后切勿扰民,请早早离开本地辖区。

  这种情况在唐朝是不可想象的,府兵制下军农结合,随便哪个州县都能迅速拉出一支成建制的强兵。在其他朝代这等规模的叛乱也可能地方上就搞定了,会不会上达天听都不好说。而赵昺相信若是发生在现代,很可能一个派出所就能把他们镇压了。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仔细分析后,赵昺发现宋朝民间举事的两个鲜明特征。第一,即便活动范围再广叛军也很难吸引民众加入,以至规模无法扩大。第二,民间举兵后如果没有很快被消灭,到了运动战阶段几乎都会选择南下。

  深入地分析,就要涉及到宋代的兵制了。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所有王朝从来没有敢在地方上不设防的,但赵匡胤开了历史先河。州郡无兵导致对小股盗贼都无能为力,稍有变故极容易造成动荡。后来金国南下击溃了宋军主力后所向披靡与此也不无关系,大量的城市仓促间根本无力组织有效抵抗。

  当然许多著名官员也清醒地意识到了朝廷规制的巨大缺陷。针对民间叛乱,欧阳修提出措施有三条:“一乞选捕盗官。”首先是治标,事情已经发生了重要的是考虑怎么解决燃眉之急;“二乞定赏罚新法。”地方守备力量衰弱是叛军如入无人之境的根本原因,危险的趋势必须得到扭转;“三乞按察老病贪赃之官。”这是最根本的,民众举事说明官员赈济安抚不力,必须整肃官吏方能从根本上解决叛乱不断的问题。

  几乎与此同时范仲淹开始了“庆历

  请收藏:https://m.quge2.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