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百五十八章 职业打假者_财色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然说以范无病现在的人脉关系,要压制那些假冒企业地政府官员们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所谓光棍不挡人财路,这么做固然是比较霸气一些,可是也容易得罪人,毕竟人家是依靠这个来积攒政绩的,你这边儿打假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人家那边儿充当保护伞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两相比较,自然是自己的利益最重要了。

  不管你有多大的靠山,只要是挡住了别人的上升渠道,就会遭人记恨。

  范无病抽空儿跟总部那边儿联系了一下,说明了自己的指导原则,要他们尽快拿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防伪手段来,并且要结合广告做出快速反应,向广大用户告知此事。

  按道理,打假本来是政府职能部门的分内之事,企业打假是不得已而为之,属于逼上梁山。企业除了要对付造假者之外,还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职能部门周旋。不仅如此,国内企业的产品如果被假冒,最怕媒体曝光,因为一旦曝光很容易导致用户群体的流逝,另外高额的预算也难以保证打假的计划性和延续性,多数国内厂家认为自己暂时还没这个资本。

  几乎所有参与打假的企业都认为,国内对制假售假处罚太轻是当前打假工作存在的核心问题。处罚轻不仅使打假失去应有的威慑力,而且会形成全社会对假冒行为地姑息迁就,助长地方保护和部门保护,甚至衍生出造假可以发展地方经济的怪论。

  范无病等人在讨论过很久之后认为,只有加强对造假分子及其协从的刑事查处力度,才能有效解决国内的制假售假问题。从立法方面说,刑事起诉面临的最大障碍是缺少明确合适地法律规定,来判定制售假冒产品行为是构成犯罪,还是只应受到罚款和没收等行政处罚。

  世界贸易组织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确立了一个追究制售假冒产品的不法分子刑事责任的全球性标准,即任何达到商业规模的造假案件都应该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国内的法律和司法解释在这方面不符合上述标准。

  另外,还有几个互相关联的实际操作问题也阻碍着司法机关对造假分子的刑事调查和起诉,其中公安和检察部门缺少必要人力物力、对执法工作人员培训不足、地方保护主义盛行、行政机关和司法部门间缺乏协调和合作。公安机关的介入和调查取证应该在对制售假冒产品地不法行为产生怀疑后就开始,而不应在犯罪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标准之后。

  这些具体操作问题,与上述有关起诉标准的法律问题有一定联系。由于有关刑事起诉标准不清楚或太严格,例如法律要求提供证据,证明造假分子曾经销售或制造过价值超过人民币五万元的假货,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通常拒绝追究造假案件地刑事责任

  请收藏:https://m.quge2.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